央美建筑学院二年级作业展丨独立小住宅设计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CAFA建院学生会
课题名称 别墅设计
指导教师
吴若虎、王环宇、韩文强、曹量、
范尔蒴、刘斯雍、刘焉陈、朱宁宁
课题简介
本次课题设计内容为独立小住宅设计,以“居住”为前提来制定任务书,并要求同学们策划具体设计内容。设计场地位于北京东城区九道湾胡同内,课程将该场地视为空地,进行重新设计。同时,本次课题我们设置了一个主题:日常的仪式,希望能够借此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在未来养成一种习惯:用设计来讨论某个问题。
基地总平面
指导教师寄语
作品成果展示
从隐秘的空间引发的思考:隐秘从来是相对的状态,在隐藏对象的同时自己也被隐藏,空间的在明在暗值得思索。主题是隐秘的空间,我设定的业主是访客众多的独居教师,建筑是围绕他每天的工作生活设计的,空间分布的关键也是围绕功能,是公共和私密性共存的住宅。
住宅的芯就是主人的居住空间和庭院,把最公共的和学生共用的讨论厅和最私密的庭院划分,使用曲线是为了对人的视线进行过渡,从而让人对空间的感知有了划分。住宅空间区分的手法除了建筑的,也可以是人文的。人通过视线受到暗示,因为距离感,空间会更好地隐藏,从而被利用。
表现图
共融,人融于建筑、建筑融于自然 。此次小别墅设计服务对象为一家三口,同时带有一个理念:共享绿色,户主之间、户主与邻居和街道过路人的共享。在设计过程中,我希望保留四合院中轴线的严肃感,通过轴线每一次转折,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在走廊行走的过程,看向不同庭院景象,移步换景。整个建筑由八个小建筑体块组成,各个体块依靠二楼空中走廊链接,八个体块同时规划了自己的独立庭院,种植植物,通过屋顶框景感受不同的景观。沉浸,希望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将建筑与围墙空出距离,种植树木,使建筑沉浸在植物当中,产生一种包围感。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张爱玲本人是清冷梦幻以至于孤高的。从张爱玲的特质为起点,我希望我的作业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形体上通过四个大小形态不同的椭圆进行穿插,并将流线区分开来,带给人丰富的感受。室内室外相互呼应但对于外部却又封闭保证其私密性。再通过玻璃和天窗带来丰富的光影变化,从而带来一种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
无限交错
作者:傅艾柠
简洁的外观与复杂交错的内部空间,保证客人生活与主人空间拥有足够的私密性是我这次设计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整个建筑外观是一个长方体块,左右的露台和突出部分为整个空间增加趣味性。建筑整体与外部绿化以及围墙形成一定的角度,并且这个角度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围墙,绿化,外墙,内墙与中庭层层交错,无限延伸,构成了整个设计。建筑本身服务于主人夫妇和客人一家,因此建筑主要分为主人空间与客人空间。为保证主人空间在拥有私密性的同时又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服务于来此住宿的客人,主人的进出口利用了交错方块的夹角完美隐藏。
两个空间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在四合院的独特空间中有它独特的魅力。
与影宅
作者:段龙雨
住宅是为一位不同寻常的音乐家而设计。音乐家发现自己的影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脱离自己,变得和自己一模一样并且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根据音乐家的要求,住宅内部需要一条连续的可见不可及的空间供影子生活,在这个特别的住宅中,室内他们分离,室外他们融合,他们知道对方的存在,却永远不能站在对方的位置生活。
为了达到如影随形的目的,我将影子空间主要安排在住宅的中心空间部位,以中庭为中心在三维的角度上延展到各个功能空间,并加以一定的开窗处理,创造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第二空间。
模型照片
间宅
作者:李兆诚
面对当今的流行病大危机,我做出了悲观的猜测——未来的人类会长期与冠状病毒共存。在此背景下,我将此别墅设计成了一座疫情期间的隔离住宅。业主是夫妻二人,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出差,因此该建筑需要具备居家隔离的功能。我将业主平日行为中需要交流的空间抽离出来,例如客厅、茶室、餐厅、卧室,再用玻璃进行分割,让隔离和居家生活融洽地同时存在。其他私人空间则相对独立存在,如工作室、厨房。庭院部分则作为满足隔离需求的空腔而存在。每个被服务空间的南立面都铺设了玻璃幕墙并前置庭院兼顾了采光与景观的需求。
模型照片
流年
作者:李灵琦
坐落于胡同巷道之间的住宅里居住着一位国画画师。不同于现代都市的浮躁和喧嚣,在这里,似乎只有如同古画山水一般的岁月静好,似水流年。在胡同之中做园林,曲折的游廊穿流其中,将单一的空间切割成丰富有趣的形状,人行走其中能享受移步换景的乐趣,层层叠叠的框景似曾相识而又有所区别,将整个空间的氛围拉伸到无限的广阔和循环之中,让时间在空间里流动,让空间在实践中延伸。
胡同缩影
作者:刘一蕾
坐落于北京胡同里的一个民宿,由4个方形为模版的24个方形相互穿插组成,方块与方块之间高低错落,形成了与周围北京胡同相似的纵横交错的肌理,远观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北京胡同,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站在屋顶上可以眺望远方,附近的风景尽收眼底,体验与自身不同的地域文化,感受着独属于北京的气质。
间院共生
作者:吴旻
我从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更新秩序开始,关注街区,关注城市性格,试图去创造一种新的居住生态,对当下“各自为家”的胡同生活状态做出一点点改变。建筑以“场生场”的空间原型为出发点,从青年伙伴四人合居的功能需求入手,以生长的逻辑在场地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居住空间,利用空间原型自身特性模糊室内外关系,通过洞口、平台、壁龛等空间形态进一步塑造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
民宿设计
作者:李虹润
奶酪的奶块就好比建筑实体,奶酪的孔洞更像是建筑自由流动的空间,其构成流动与实体之间的矛盾集合体。设计的青年民宿位于胡同场地,以现代的自由的院落转译四合院的历史的肌理,不同大小的下沉庭院相互联通,有不同高差,其公共空间对整个胡同的居民开放,二层的小坡般的内部空间供住户使用,不同的住户在空间里面自由交流休闲,共享胡同既传统又新奇的生活。
模型图片
模型视频
拼接城市
作者:胡珂诚
《拼接城市》起初想在原有城市中插入一个新概念,对传统模式突破的同时对于建筑理念有一种新的继承。最初的设计建立在连续屋面,融合植物,流动联通室内空间等模式下。使用玻璃、灰空间、弱化室内外关系,将室内空间与庭院糅合在一起。用植物去设计建筑,将植物与建筑融合,用设计本身主动去引导居住者的视线。使用连续屋面的流线起伏,在根据室内功能适应高差的同时让屋顶的活动空间有了山脉似的起伏,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感。最终方案又在原有基础上利用了周围四合院的“流动水源”“视线引导”等设计思路,用高墙与窗洞“拼接”与“交融”。
拼接城市
作者:胡珂诚
基于对本次课题的引子“日常的仪式”的思考——能够满足人精神活动的空间会产生仪式感,我的设计理念旨在将私人别墅的每一处空间仪式感最大化。建筑以一个长廊贯通起所有的功能空间。一层通过推拉门和落地玻璃窗赋予了起居空间通透开敞的使用体验,也与庭院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由于拟订业主的画家身份将工作室放于私密性最好的北边,功能上与书房相连接,天窗也带来稳定光线。二层私密性较高,采光上通过南面开窗以及加设阳台给予了三个独立卧室充足光线。重点廊道为双层长廊,二层通过开洞口以及玻璃走道与一层互动,强调了流动感以及光线的渗透。走道的尽头则会走向空中,营造出多变的空间体验。别墅的三个庭院与室内空间关系紧密、相互贯通。
穿行&溯洄
作者:曾丹妮
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我们顺应着生命的规律完成周期性运动去向未来,同时也逆流而上往事的河回到过去。溯洄比之洄游,又有一种“逆流而上”的生命感。当我们在同一座建筑中无数次穿行,流线与流线的交织中会充满意想不到的相遇。或许人类的穿行与溯洄,也是为了去向那样的相遇之处。
按照我的业主——一位十分挑剔的设计师的要求,在设计流线时大致分为了“主人使用”与“客人使用”。整个建筑的南部为公共区域,中部为客人区域,北部为私人区域。除了客人区域在北面不开窗外,植物与植物网架的设置也成为了开放区域与私密区域的缓冲地带,它所造成的视觉障碍并不使人觉得闭塞,相反,植物的元素带来了轻松的空间气氛,也为光留下了一席之地。同时,我希望能减轻建筑的“工业感”,将生命感引进建筑。为保证园艺乐趣与私密性,设置并区分了“迎宾花园”与“私人花园”。为了让整个建筑能够拥有一种“自然的”“生长的”气质,我在一些地方设置了植物网架,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却并不闭塞,等待着绿色的蔓延,与它会带来的斑驳光影,这也为业主提供了许多半遮蔽的空间——宽敞,柔和。每一处都有独特的空间体验。
住宅设计
作者:范雲横
场地位于北京二环的一个胡同里,南北长42米东西宽15米。业主是一位艺术家,一家四口,有佣人需求。考虑到场地狭长以及南北走向的特点,同时想最大限度的利用南向采光,我将场地均分为七个部分,生成了四个实体以及三个庭院。四个实体由一条走道贯通。我希望通过这种轴线化的设计使建筑与周围胡同杂乱的环境氛围形成一种对比,赋予建筑独特的气质与精神性。水面将建筑反射并在路径的行走中观察,创造出均质场景下不同的心理感受。
表现图
环形树屋
作者:高祯迎
我设想的甲方是一家四口,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他们两个可爱的女儿。我们组的课题名为隐秘的空间,而这户业主想要隐藏的空间是孩子的空间,想要给孩子充分的隐私,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家长的管束,有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由此我想到了树屋的概念,在影视动画里,树屋往往就是一个孩子的“秘密基地”的形象,于是我打算在这个住宅里给孩子一个单独的路径,在住宅建筑中穿插属于孩子的树屋空间。考虑和基地周边环境的统一性,整个建筑呈一个环形,类似四合院结构,在环形中插入了几个方形空间作为孩子的活动空间,方形空间之间又有通道隐藏在整体建筑中,孩子可以在整个建筑中上下穿梭而不被发现。父母和孩子虽然都有各自的隐私空间,但并不是完全隔离,建筑设有大量的玻璃窗,主人房和儿童房之间也有共享的休息室,家长作为监护人的角色,也是完全可以在这个设计中关心到孩子的情况和进行照顾。
本次设计作为父母的养老住宅,最主要的是舒适且便捷。我进行了大小不同的院落摆放,使得空间在采光良好的同时,整体房间的贯通性和通透性也很好,如左右两侧都有可穿透的长视线,同时因为庭院的产生,出现了一个轴线,该轴线的产生也使得空间的贯穿感更强。
为了在室内行走便捷,平层设计中我并没有在室内做过多的高差。对于私密性这一点,从大体块上我考虑到作为自己的住宅,可能并不想与其他住宅共墙,所以在房屋推进过程中并未与周边其他房屋做关联。旁边的房屋与基地相接地方基本上为庭院,比较明显。而在室内空间的私密性上,由南到北逐渐递进,如屋主人的起居空间基本放置在南侧。整体上营造出舒适的住宅环境,以人角度出发,最终落实到人本身的居住体验上。
我的方案根据长宽比近1:3的场地,采用模数划分的方式,先将场地横向三等分,再将每部分的正方形九宫格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双“L”形相离相对的合院形式规划出工作区域和起居部分。建筑外部较为封闭,对内开敞,设置玻璃幕墙,从南向北由公共向私密过渡。工作、起居两部分活动彼此独立,经庭院串联而“工居结合”。
庭院为两个方形相嵌,中庭直通南北,两侧与室内连通,营造了充足的驻足、停留的休闲娱乐场所。起居部分一层为日常活动区域,卧室均放置二层,既方便采光又安静私密。主卧阳台和次卧走廊均面向庭院,并正对庭院中的古树,适于观景。客厅和儿童屋的二层挑高加强了两层间的联系与互动。该方案希望营造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乐趣中体现仪式感。
如果能在拥有一种特别情怀的古巷里,建一栋属于自己的别墅,我想它应该是静谧的、安逸的,在风格偏向复古的同时,能够给人以温暖的家的感觉,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庭院与房屋相结合的设计成果。整个场地自南向北划分为外庭院、起居空间、内庭院、私人空间和后院,起居空间以南北分别八个玻璃门做出南北通透的效果,内外庭院皆有水池,从最前可以看到最后,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独栋别墅,却又相互连接,达到了比较高的舒适度
表现图
课题名称 别墅设计
指导教师
吴若虎、王环宇、韩文强、曹量、
范尔蒴、刘斯雍、刘焉陈、朱宁宁
课题简介
本次课题设计内容为独立小住宅设计,以“居住”为前提来制定任务书,并要求同学们策划具体设计内容。设计场地位于北京东城区九道湾胡同内,课程将该场地视为空地,进行重新设计。同时,本次课题我们设置了一个主题:日常的仪式,希望能够借此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在未来养成一种习惯:用设计来讨论某个问题。
基地总平面
指导教师寄语
吴若虎老师
本次课题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有6周的线上课程,这对于教学沟通的有效性是很大的挑战,也确实导致了方案确定的延后;二是课题有了一个全班共同的设计主题“日常的仪式”,为此全班讨论了两次,很多同学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遗憾的是在最后的作业中很多同学都放弃对此问题的关注或是表达。
我猜想我们是处在学习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即便是制图这样的基本图纸表达都尚未完全掌握,要同时完善处理建筑功能、形式、设计概念等问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顾此失彼是难免的,所以很多同学们才没有把对主题的思考表达于设计中。
建筑艺术的面向很多,也可以就是抛开基地的单纯形式问题,但绝不是唯一的。这个主题的设置,除了希望有个全班横向的对话基础,更主要还是想启发同学们从非形式的角度来思考建筑创作。
王环宇老师
熊林洋一定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孙子涵开心果,棒棒哒! 胡馨予犀牛!犀牛!犀牛!
曹量老师
建筑设计1课程是同学们完成的第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今年又正好赶上疫情的突发情况,让我们的课程安排跟往年有很大变化,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认为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里,大部分同学们仍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高水平的完成设计是值得肯定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还能积淀下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那就是巨大的收获了。
刘斯雍老师
建筑设计1的课题重在对一种全新工作方式的适应和思考路径的学习。同学们对课程的投入是超过预期的,图纸的绘制也是值得肯定的。希望在后面的课题中可以更勇于做出批判性的思考,以及不断优化表达的方式。
作品成果展示
设计图纸
模型照片
我的业主是一位喜好新奇的探险家,他希望自己的家与胡同中的其他房子都是不同的,并且无论处在屋内或是屋外,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有趣体验。泡泡是富有活力的、轻盈的,在阳光下是绚丽多彩的,与胡同本身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我用泡泡为主题设计了这座房子。整个建筑由14个大小不一的泡泡相互挤压、充满场地而形成,每一个泡泡都代表着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功能,内向庭院与室内空间交替出现,外部墙体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在泡泡中进行日常起居、工作学习、迎客会友,无疑将别有一番风味。
平面图
“没门”住宅的设计主要是在密斯提出的流通空间的基础上,想要解决空间私密性的问题。住宅的一层内部空间是通过墙的转折而非门来连接的,每转折一次,该空间的私密性增加,空间感受便不再相同。墙的转折从室内延续到了室外的庭院中,不同的庭院有着不同的感觉。住宅的二层主要是通过空间高度的不断变化来形成一个忽高忽低的游戏空间,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可以独自思考,可以嬉戏聊天……
漫步住宅
作者:陈浩东
迷廊
作者:周婕妤
这是我为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母亲设计的一个住宅。
招待亲人朋友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但同时他们又希望能有独享的快乐时光。因此我针对客人和主人设置了不同的流线。
同时,为了满足业主能有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散步的要求,我参照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使用了大量的廊道,设置了不同的开窗,设计了不同的景观,安排了大大小小的庭园,希望踏入建筑的人可以一下子进入到一个万花筒般层层叠叠的丰富空间,已达到让使用者“结庐在人境”不知身在何处的效果。
门·宅
作者:陈欣怡
生活中可以有很多种仪式感,在课前《日常的仪式》的思考中,进入“门”的仪式这一点引发了我的兴趣。如果按照是否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界限来对门进行定义,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以遮挡关闭的门,下面几张图所反映的都可以视为门的一种,甚至《桃花源记》穿过的山洞口也可以被视为一扇门,或者更多时候,以上这种已经形式化过的门也不存在了,门仅仅是两个空间交接处的空气。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空间,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些体验是五感共同带给我们的,也就是说,这是空间整体给我们的反馈,我们进入门,进入空间,获得反馈,就是最简单的仪式感。
我的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围绕“门”展开的设计。
九盒院
作者:王瀚锋
采用私密的盒子围合限定开放空间的方式,塑造出满足中青年两代户主生活方式,有雕塑感且舒适实用的住宅空间。
鹿鸣宅
作者:黄雨佳
“鹿鸣,宴群臣嘉宾也。”
鹿鸣宅坐落于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九道湾胡同。我设定的甲方是一位年轻的生活类博主,他热爱生活并时常邀请朋友一同小聚,工作时间与场地具有不确定性,且生活具有展示与私密并存的矛盾性。因此我想为他营造一个放松、与外界有密切交流的工宅。
整个住宅平面以场地周边建筑为基点进行分割,并由此进行折叠拉伸生成建筑外形,内部主要分为生活空间、工作空间以及有弹性的灰色空间。动线与从分割出的庭院而来的光线交叠缠绕,形成了极具动态的可渗透的Z形空间。可直接进入庭院,居住成员能够在廊下空间边走边游,让视线与外界进行交流。南北以及东西向贯通的空间,营造出了一种欢迎开放的态度。既满足了居住方的需求,也使得建筑更加的灵动。
逆旅
作者:牛冰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次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行走,设定的业主是一位年轻的自由插画师,她的工作性质比较自由,所以对于住宅的设计也和工作结合的比较紧密。由于工作的具体地点不固定,可以随时移动,灵感来了的时候也会直接开始创作,所以我比较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功能没有明确的分割,几条动线也在内外部、垂直和平面互相交错,从而使人行走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如同一个旅客,感受不同的风景。
这个住宅由一个主要的厚墙形成的曲线为中心,几条副线互相穿插围合而成。由于几乎是自由的形态,会与周围规整的四合院产生一种对抗的状态,而倾斜的屋顶又与周围相呼应,在外墙的设计上也采用了大量的落地窗和玻璃材料,通过借景的方式,使人在其中如同漫步在一个浓缩的场景里,有一种奇妙的不真实感。
光督住宅
作者:曹雨桐
交织
作者:奉顶顶
建筑与玻璃的相遇,流线与光线的交织,动线与静态的交流;他们之间或发生无言的对话,或形成隐形的扩张,无论如何,他们是独立完整的,亦是无法割离的存在。
这是为一位喜欢安静的建筑师设计的小别墅。如其名,在设计这座以“交织”为核心的住宅时,我将他整体分了两条大的流线:建筑的流线和玻璃的流线。具有功能和私密性的建筑线,柔软的玻璃线,两者各有起点,却在建筑中心产生对话,交织;而在表面,建筑线外挂钢板,玻璃线外采用玻璃幕墙;建筑整体对外是封闭性较强的,对内又是透明安静的。这些因素集合一体,让身处这座建筑内的人或视线都不约而同的往中心聚集,一切在此相遇。
表现图
平面图
剖面图
立面图
分析图
模型照片
环宅
作者:胡馨予
作品灵感来源于莫比乌斯环这个概念。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日常行为重复的,就如同莫比乌斯环的特性,永远循环往复、无解的概念。
从这个概念出发,体块从共同起点出发 然后向外发散扩张 然后两个体块穿插形成了像两个连续空间套在一起的状态,然后成为了一个连续空间。
体块高低起伏,活跃了生活体验。私人空间和共享空间互相分区安放,天井休息庭院放置在建筑两端,串联起空间,形成院中院布局结构。同时,住宅内流线保持单线循环,在保证了人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仍然保持莫比乌斯环特性。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乐活空间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2. 研究生作品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2020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作品赏——未来神仙城市设计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 | 多功能适老购物车:属于老年人的便利购物方式
2. 国外竞赛
上海国际设计周未来之星中国设计奖 TOP 100 LIST 正式发布!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2021英国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新作问世 | 即BIG,隈研吾之后再塑温哥华天际线
GWP 新作 | “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杭州临安·风之谷户外自然学校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